健康|中晚期癌痛别硬扛!这些 “止痛误区” 很多人都有

09-17 09:26  

“疼得睡不着,要不要吃止痛药?”“听说吗啡会上瘾,忍忍吧……” 在肿瘤科病房,这样的纠结时常发生。约 50%~80% 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会遭遇癌痛,其中1/3是影响生活的中重度疼痛,但很多人因误解 “忍痛才坚强”“止痛药成瘾”,让本可缓解的疼痛成了 “额外折磨”。

今天,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带大家厘清癌痛认知:它不是 “必须扛的苦难”,而是能通过规范治疗控制的 “第五生命体征”,你的每一句 “我疼”,都是通往无痛生活的关键信号。

癌症疼痛:不必默默忍受的“警报”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疼痛列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 “第五生命体征”,足见其重要性。但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和家属存在认知偏差:有人觉得 “癌痛是癌症的一部分,忍忍就过去”,有人担心 “吃止痛药会成瘾,以后没药可用”,结果导致疼痛持续加重。

其实,癌痛的危害远不止 “疼”:

影响生活质量:疼痛会导致食欲下降、失眠、情绪抑郁,甚至让患者连翻身、吃饭都成负担;

拖慢抗肿瘤治疗:身体长期处于疼痛应激状态,会降低免疫力,还可能让患者因难以忍受而放弃化疗、放疗;

并非 “忍忍就好”:轻度疼痛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 “难治性疼痛”,后续治疗难度更大。

更关键的是:有效止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通过规范治疗,90% 以上的癌痛能明显缓解,让患者重新拥有正常睡眠、吃饭的能力,甚至能下床活动。

癌痛从哪来?教你 10 秒 “打分”

想缓解癌痛,先得弄清 “疼的原因” 和 “疼的程度”—— 这是医生制定方案的基础。

1

三种常见癌痛来源

肿瘤直接侵犯:如肿瘤压迫神经、骨骼(如骨转移)、脏器(如肝癌肝包膜牵拉),或侵犯血管/淋巴管。

治疗相关疼痛:手术切口疤痕、放疗后组织纤维化、化疗药物(如紫杉醇)引起的周围神经痛。

合并症疼痛: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免疫力下降引发的带状疱疹等。

2

疼痛的分级(简单自评)

临床上常用 “数字评分法(NRS)”及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

0分:无痛;

1-3分: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类似轻微头痛);

4-6分:中度疼痛(影响睡眠,需偶尔服药,如持续隐痛伴间断锐痛);

7-10分:重度疼痛(无法入睡,持续剧痛,如“生不如死”的爆发痛)。

医生提醒:哪怕是1-3分的轻度痛,也建议及时告诉医生,别等疼到严重了再干预。早期控制更容易,也能避免疼痛 “越忍越重”。

止痛的核心原则:“三阶梯”+个体化

目前国际公认的癌痛治疗指南是 “WHO三阶梯止痛原则”,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调整方案,核心目标是 “无痛或轻度疼痛,不影响生活”。

1

三阶梯药物选择(根据疼痛程度)

两个关键澄清,别再怕 “阿片类药物”:

1、不是 “毒品”:医用阿片类药物经过严格提纯,和非法毒品完全不同;且疼痛本身是 “天然拮抗剂”,会抑制药物成瘾性,癌痛患者规范用,成瘾风险比想象中低得多。

2、必须遵医嘱:所有止痛药都不能自行加量、减量或换药。比如吗啡类药物突然停药可能引发 “戒断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2

辅助药物(针对特殊疼痛)

若疼痛伴随神经病理性症状(如放电样、麻木样痛),医生可能加用抗惊厥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或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增强效果。

四个最常见误区,很多人踩过坑!

1

“疼了再吃,不疼不吃”

真相:阿片类药物需要 “按时吃”(比如每12小时一次),这样才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突然爆发剧痛。按需吃药会导致疼痛反复,反而更难控制。

2

“吃多了会上瘾,忍忍就好”

真相:癌痛患者规范用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不足 0.01%;但忍痛会消耗体力、加重焦虑,甚至让患者拒绝治疗,反而降低生存质量。

3

“用了吗啡,以后就没药可用了”

真相:止痛方案能灵活调整——比如从口服羟考酮,换成外用芬太尼透皮贴;剂量也能根据疼痛变化增减,医生会根据情况优化,不用怕 “无药可用”。

4

“止痛药副作用太大,不如不吃”

真相:副作用能提前预防和缓解:

便秘(最常见):多喝水、多吃蔬菜/粗粮,必要时用缓泻剂(如乳果糖)。

恶心/呕吐:多见于用药初期(3-5天),可配合止吐药(如昂丹司琼),通常一周内缓解。

嗜睡/头晕:一般用药几天后逐渐适应,若持续严重需告知医生调整剂量。

患者家属这样做,止痛效果更好

1

患者:主动沟通,记好“疼痛日记”

每次复诊前,记录疼痛的 “部位、程度(0-10 分)、发作时间、加重 / 缓解因素”(比如 “晚上 8 点,腰背痛 7 分,翻身时更疼”),帮医生精准调方案;

不隐瞒副作用:别隐瞒副作用:出现便秘、恶心等,及时说,医生有办法解决,别自己停药。

2

家属:多倾听,少说忍忍就好

别劝患者: “别瞎想,疼是正常的”,而是鼓励他说 “疼得厉害吗?我们一起找医生调整药”;

协助观察:若患者因疼情绪低落、拒绝吃饭,及时联系医护团队;

正确使用贴剂(如芬太尼透皮贴):需贴在平整、干燥、无毛发的皮肤(如胸口),每72小时更换一次,不可贴在红肿、破损处。

除了吃药,这些方法也能帮止痛

药物是核心,但物理、心理干预能 “锦上添花”:

物理治疗:骨转移痛可用热敷,肿胀性疼痛可用冷敷,还能试试经皮电刺激(TENS);

心理干预:深呼吸、冥想、听舒缓音乐,能减轻焦虑对疼痛的 “放大作用”;

介入治疗:对部分患者,医生可能建议 “神经阻滞”(如腹腔神经丛毁损术)或 “放射性粒子植入”,针对性缓解难治性疼痛。

如果您或家人正被癌痛困扰,请记住:别硬扛,第一时间告诉医生!规范治疗下,大多数人都能重新拥有 “不疼” 的生活,这不是奢望,而是应有的尊严。

无痛,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目标

您的舒适,我们全力以赴!

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科拥有专业团队,致力于为经受癌痛折磨的患者提供规范评估、有效止痛、系统管理等专业的治疗与护理,目前医院癌性镇痛药物品类齐全,覆盖口服、外用及皮下制剂,有短效、中长效制剂,以期为住院的癌痛患者提供无痛病房,为出院、门诊患者提供动态观察和随访。

专家介绍

廖国祥

肿瘤内科科主任

从事肿瘤科十余年。擅长晚期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淋巴瘤、泌尿生殖肿瘤等其他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以及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镇痛以及营养支持治疗。

张小燕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荆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湖北省免疫学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荆州市医学会感染病学会常委。至湖北省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从事常见、多发恶性肿瘤的早诊、早筛工作,擅长晚期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淋巴瘤、泌尿生殖肿瘤等其他恶性肿瘤的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以及晚期肿瘤患者的姑息、镇痛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并对肿瘤治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如免疫相关不良反应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