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岁的林师傅是一名装修工人,这天清晨起床感到头晕,以为是天气太热没睡好,未引起重视坚持上班。由于工作环境的闷热,林师傅大量出汗,头晕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恶心,呕吐,全身乏力,行走不稳。他自我判断肯定是中暑了,并尝试到凉快的地方休息及多喝水,但症状不见好转。数小时后,又出现持续打嗝,饮水呛咳,林师傅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前往就医。
在荆州三医急诊科,林师傅被诊断为急性大面积小脑梗死,由于未在症状初期及时就医,错过了脑梗死的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冬季被视为中风的高发季节,而夏季则主要关注中暑。然而,研究表明,夏季实际上也是中风的高发期,特别是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卒中在夏天的风险不容忽视,因其症状与中暑在初期表现上颇为相似,易被混淆,常常导致延误诊治。那么,如何在炎炎夏日中保持健康和安全,享受清凉一夏呢?
中风和中暑分不清,怎么办?
警惕类似症状: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可能既是中暑的表现,也可能是中风的早期症状。特别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应特别注意这些症状的变化。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持续的头晕、行走不稳等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而不是自行诊断或推迟就医。
了解疾病风险:了解中风的症状及其危险性,有助于在关键时刻采取正确的行动。
治疗时间窗:时间就是大脑,所有卒中均应尽早接受诊断和治疗。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是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每延误一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坏死,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如何预防是关键
1
防脱水——比吃药更重要
每日饮水量:
1、心功能正常:1500-2000ml(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2、心功能受限:咨询医生,避免过量饮水加重心脏负担。
补水技巧:
1、晨起空腹喝200ml温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2、运动/出汗后补充电解质水(自制配方:温水+少许盐+柠檬汁+少量蜂蜜)。
观察脱水信号:出现嘴唇干裂、尿量减少、头晕乏力等症状立即补水。
禁忌:
1、冰水(刺激血管痉挛);
2、含糖饮料(升血糖);
3、酒精、咖啡(利尿加重脱水)。
2
科学使用空调,避免“空调病”
温度设定:26-28℃(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 。
防直吹:空调风向调整至向上吹,避免直接吹头、颈、关节,必要时使用挡风板或薄毯覆盖关键部位(肩膀、膝盖)。
加湿通风:使用加湿器(湿度50%-60%), 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
特别注意:从户外回家后,先擦干汗,静坐10分钟再开空调;夜间睡觉时,穿长袖睡衣或盖薄被,避免着凉。
3
饮食管理——牢记“三低三高”原则
三低:低盐、低脂、低糖
1、盐≤5g/天(避免咸菜、酱料、加工食品);
2、油选橄榄油/亚麻籽油(减少动物油);
3、控糖(少吃甜点、含糖饮料) 。
三高:高钾、高纤维、高蛋白
1、高钾食物(防血压波动):香蕉、菠菜、土豆;
2、高纤维食物(防便秘):燕麦、芹菜、苹果;
3、优质蛋白(促肌肉修复):鱼肉、鸡胸肉、豆腐 。
夏季饮食禁忌:隔夜菜(易滋生细菌)、烧烤/油炸食品(加重血管负担)、冰镇食物(刺激肠胃,影响血压)。
4
康复训练调整——避开高温时段
最佳训练时间:
1、早晨6-8点(凉爽,血压较稳定);
2、傍晚6-7点(避免烈日)。
居家康复动作推荐:
1、训练目标:防肌肉萎缩,推荐动作:床边抬腿(10次/组,3组),频次:每天2次。
2、训练目标:手部功能,推荐动作:握毛巾卷(保持5秒,10次),频次:每天3次。
3、训练目标:语言训练,推荐动作:读报纸/看图说话(5分钟),频次:每天1次。
注意事项:避免在正午(11:00-15:00)训练,防止中暑;训练时保持通风,必要时用风扇辅助降温。
紧急情况处理
如果老人出现以下症状,立即就医:
1、突然头晕、剧烈头痛(可能血压骤升);
2、言语不清、肢体无力加重(警惕二次中风);
3、高热不退、意识模糊(可能中暑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