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遇到摔跤、刀划伤、磕碰伤,受伤后该怎么处理?伤口多久能好?今天就带大家走进伤口的 “愈合之旅”,解锁科学康复知识。
小伤口别忽视,不当处理酿风险
刘奶奶患有糖尿病,两周前不慎被钉子戳伤脚部,起初以为伤势不重,自行涂抹碘伏、服用消炎药,却不料伤口逐渐感染,出现红肿热痛症状,甚至影响进食睡眠。家人察觉后,立即用轮椅将她送至荆州三医烧伤整形科。初诊时,刘奶奶面容憔悴,对治疗方案心存疑虑,经管床医护人员反复耐心讲解病情,她才逐渐配合治疗。目前,刘奶奶的伤口感染已得到控制,正朝着良性愈合方向发展。
“像刘奶奶这样因忽视小伤口、处理不当导致感染的案例,临床中很常见。” 科主任周明介绍,多数人对伤口愈合的科学流程不了解,容易因误判或错处理延长康复时间,甚至引发更严重问题。
解密伤口 “愈合四阶段”
伤口愈合并非 “自然结痂就好”,而是机体通过再生、修复、重建替代失活组织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共分四个关键阶段,做好对应护理能减少疤痕、提升生活质量。
第一阶段:止血期(30秒关键期)
伤口形成后通常会流血,若没有出血性疾病,按压30秒内即可止血。需注意:小伤口若流血超过45秒至1分钟,需立即就医,可能是潜在疾病的信号。
第二阶段:炎症期(持续 3-5天)
血液凝结后,免疫系统 “上线”:伤口会出现肿胀、压痛、发红,这是血管在向伤口输送氧气、维生素和矿物质;伤口可能渗出清澈液体,这是身体在冲洗污垢和碎屑;白细胞也会在此阶段杀灭可能引发感染的细菌。此阶段的轻微不适是身体 “自我保护” 的表现,无需过度紧张。
第三阶段:增殖/修复期(5天起,持续1-3周)
受伤5天后,伤口会逐渐变小,皮肤组织开始修复,新血管也会逐步形成。新生的肉芽组织会取代破损组织,轻微伤口此阶段约持续3周,较大伤口则需更长时间。
第四阶段:成熟/重塑期(疤痕形成阶段)
这是愈合的最后一步,伤口可能会发痒,但切记不可搔抓。新形成的皮肤组织尚未完全愈合,搔抓易导致二次损伤、伤口重新开裂。若伤口顺利走完这四个阶段,就说明正稳步康复。
三大因素影响愈合速度
伤口愈合快慢并非 “随机”,主要受三大因素影响,日常护理需针对性关注:
1. 身体素质是基础
若自身免疫力强、血液循环快、营养补充及时、药物吸收好,伤口能在正常时间内愈合;反之,若代谢循环慢、免疫力低下、营养与药物吸收差,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如刘奶奶),伤口愈合时间会大幅延长。
2. 伤口大小与位置有讲究
头面部的小伤口愈合最快,不仅伤口面积小,还得益于丰富的血液供应;而四肢的较大伤口愈合较慢,因肢体活动频繁,可能导致愈合处轻微开裂。
3. 正确护理是 “加速器”
护理不当易引发伤口化脓感染,严重拖慢愈合进度;科学护理则能有效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疤痕增生。
伤口拆线有讲究,不同部位时间不同
缝合后的伤口拆线时间需根据部位、愈合情况及个人体质调整,一般在术后1-2 周:
头面部:5-7天
下腹部、会阴部:6-7天
胸、上腹部、背、臀部:7-9天
四肢:10-14天
减张缝线:14天
此外,青壮年可适当缩短拆线时间,老年人、营养不良者则需推迟,必要时可采取 “间隔拆线” 方式,确保伤口安全愈合。
“受伤不可怕,科学处理是关键。” 荆州三医烧伤整形科主任周明提醒,若想让伤口早日愈合、减轻瘢痕增生,遇到复杂伤口或愈合异常时,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让伤口的 “愈合之旅” 更顺利。